5月9日上午,Bevictor伟德官网传媒大讲堂第23期《媒体人生存实录——那些课本没教的知识》讲座在A1教室成功举办。临海市新闻传媒集团记者孙之清围绕他的媒体工作经历进行分享,传媒系教师黄莉主持。
讲座伊始,孙之清用“座位”与“机位”的话题引入,告诉同学们“时间是我们最大的成本”,在这个越来越卷的社会要学会“主动”要去“抢”新闻,去“实践”。他结合了自己大学时期的创业心得和在电视台工作13年的经验,向同学们展示了一个真正的媒体人从初入职场的萌新到老前辈的历练中所要面临的那些事:在报道污水治理时,驾驶一艘皮划艇,顶着被上方秽物污染的风险,进行拍摄作业;在台风登陆时,冒着狂风暴雨,只为具体展现它的实际危害有多大;在宣传城市美景时,为了那张雾凇照片,却要面临车辆可能发生侧滑的危险等等。

孙之清在讲座上向同学们分享了浙江广播电视集团高级记者杨川源的电视消息作品《陈立群最后一次家访:即使拄着拐杖也要来关心台江的教育》。以践行“四力”的实际行动,该记者三年里多次往返浙、黔两省,在对陈立群的持续跟踪报道中,聚焦“典型事件+典型场景+典型人物”,与被采访对象及当地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也在不断深入蹲点中积蓄了判断该事件走向和新闻价值的能力。作品适时切入陈立群教育扶贫的历程与成效,突出表现和传递了东西部协作“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重要意义与坚定信念。报道在浙江卫视播出后,以其强烈的现场感染力与传播力,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反响,发挥了主力军占领主战场的融媒传播优势,及时有效地传递了脱贫攻坚的坚定信念与信心。三年磨一剑,该作品荣获了中国新闻奖。孙之清希望同学们能学习她身上的坚韧品质,从主持人到与专业不相关的文字编辑,最后靠着不断的自我打磨成为优秀的记者。
在讲座的最后,孙之清梳理了新一代媒体人所面对“行业竞争激烈”“传统媒体式微”“流量至上让人焦虑”等一系列问题,并发表了看法。他认为:“越是信息泛滥的时代,专业、负责、有温度的传媒人越珍贵。如果算法推荐浮躁,你们就用深度内容对抗浅薄;如果流量追逐噱头,你们就用真实故事传递力量。如果技术迭代让人目眩,你们就抓住本质:‘人’永远比‘传播形式’更重要。”在大众传媒和AI的时代背景下,记者们始终坚持活跃在一线,报道着属于他们的光辉。
“传媒行业的魅力,不在于它有多光鲜,而在于它能让平凡的故事发光,让沉默的声音被听见”,23级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含专升本)共计200余位同学参与了讲座,纷纷表示这句话已成为媒体工作者从事新闻工作的生动注脚和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