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学院新闻

传媒大讲堂第22期|《融媒体时代,如何写出“好看”的评论》

发布时间:2025-05-13      浏览量:

5月8号上午,《融媒体时代,如何写出“好看”的评论》讲座在A1教室举行。台州市新闻传媒中心评论员陈飞鹏任主讲,陈日红老师主持本次活动,23级网络与新媒体、汉语言文学专业、24级汉语言文学(专升本)共计200余位同学参加讲座。

评论写作的理念必须清晰。讲座伊始,陈飞鹏从新闻评论与新闻、论文的区别切入,指出新闻评论其实是一种议论文,多写评论对写申论是有帮助的。接着,他以墨子“言必有三表”的评论理念为引,对“有本、有原、有用”进行阐释:“本”即理论根据,“有本”即有理论根据;“原”即论据,“有原”即通过实践,通过调查研究得到论据;“有用”即检验、学以致用。在陈飞鹏看来,评论最大的生命力和最大价值,是能推动某个社会现象或者社会问题的解决。

评论写作的理想必须明确。他以《防患于未“燃”,为何这么难?》为例,逐步展示自己撰写新闻评论的过程。针对全市各地甚至全国各地火灾事件频发这一社会现象,要明确文章目的,回归“有本、有原、有用”理念,由浅入深地剖析这一社会现象。通过列出两种常见的观点并用数据进行分析,以“森林防火,人人有责”这句口号切入,展开更深层次的思考,点出自己的观点: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公民意识尚未真正觉醒。他鼓励同学们要有“通过评论去推动社会进步”的理想。

评论写作的特点必须了解。陈飞鹏着重强调新闻评论五个特点:一是真实性,一些主流媒体以及部分自媒体因种种原因“蹭热点”,传播虚假信息的现象,凸显出新闻评论在平衡正面宣传与舆论监督中的价值;二是理论性,学写评论需要去了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以及相关新闻传播学理论;三是导向性,评论的灵魂在于观点(论点),一个好的观点会给人以启发,让人不知不觉地联系自身去思考整个社会;四是政论性,以时政议论为重心,以“国家之大事”认清“自我生活之时代”;五是群众性,以社会广大群众为对象,发民声,述民意。他提出,评论应避免结构固化、语言生硬,要多关注百姓利益、社会热点或为弱势群体发声。

评论写作者的素养必须提升。陈飞鹏强调,政治素养是最基本、最前提的,并要求同学们树立风险意识。理论素养的增强可通过阅读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政策理论等理论著作或者观看纪录片、爱国主义电影等方式达成。除此之外,还要有深入社会、深入群众、深入实践的社会素养以及丰富知识储备、善用科技的知识素养。针对用DeepSeek写评论这一现象,他认为DeepSeek作为工具应当合理利用,不能依赖,最根本的原因是由工具创造出来的文章,缺少温度。

新闻评论现存问题需要避免。例如主流媒体求稳求不出众,缺乏深度审视,将监督权力让渡给了自媒体,以及自身影响力不够大、评论的文字运用质量较差等。他建议写评论时多用短句,长短句结合,既美观,又铿锵有力。用散文化笔法时,可借鉴鲁迅的杂文,如《论雷峰塔倒》,以幽默促反思。评论要避免居高临下讲道理,需要共情、平视甚至低姿态、唠家常似的娓娓道来。针对评论缺少深度的问题,陈飞鹏用现代眼光分析《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一寓言故事,认为这在现代有很大的逻辑漏洞,不符合我们传播的主流价值观。因此,他建议同学们评论的观点需要有力度,给人眼前一亮,写评论时需要将全局系统思考、历史比较思考、深刻理论思考三者相结合。

新闻评论写作的“能”必须探寻。“能”,包括选题和立意。选题来自作者对社会生活、问题、形势等深入了解、理性思考,是评论写作的第一个环节,也是最基本的环节。他以《台州高质量发展的“胜负手”》一文为例,向同学们深入分析这篇文章是如何切入热点进行深度剖析,并强调选题应当切热点,而非蹭热点,应当透过热点现象探寻本质。对于立意,正确且有新意的立意才能吸引受众,从而发挥评论的作用。他以《取消“仅退款”,该怎么看?》一文为例,从问题、作用、消费者等角度进行分析,说明评论应如何引导受众去理性看待取消“仅退款”这一现象,需要严肃、中肯、客观地抓住主要矛盾,分析要有穿透力。

新闻评论写作的“力”必须练好内功。“力”,包括论证和表达。陈飞鹏以《听专家算账》一文为例,将抽象的概念化为同学们看得懂的文字语言,深入浅出地阐释了论点、论证、论据对于谋篇布局的重要性。他认为,表达就是如何使用新闻或评论语言去呈现一篇文章,要准确、简明又有真理,既严肃认真又生动活泼。要提高“笔力”,就要苦练内功,坚持写作,即多阅读、多实践、多思考,提高遣词造句能力。同时要旗帜鲜明表态,直面社会问题,不回避矛盾,有效化解矛盾以及用好新媒体,强化评论宣传效果。陈飞鹏还举例说明调研工作务求“深、实、细、准、效”,端正文风,充分发挥正能量作用的重要性,并分享了一些著名评论员的著作,建议同学们进行视野拓展。

陈日红老师作总结发言时强调,新闻评论是媒体之魂,一要从时局、大局出发去做评论,要有一个宏观视野。二要培养新闻评论所需要的能与力,注重综合性的素养全面提升。三是针对AI作为工具使用的问题,强调重视评论的理性与温度的平衡,说人话,显人情。由此,她希望大家对自媒体成为官媒的“嘴替”这一现象进行反思,将两者的姿态、遣词用句等进行对比,将新闻评论看作一个让自己脑力深度思考的新闻体裁,从而得出国家需要怎样的评论,并为之努力。


文:梁曼琦/图:梁曼琦/审核:娄欣星/责任编辑:徐金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