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为助力师范生深化教育认知、拓展实践视野,我院邀请杭州夏衍初级中学潘宁宁老师开展了《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性》主题讲座。潘老师结合个人成长轨迹与教育创新实践,为学弟学妹们展开了一场关于教育情怀与专业智慧的深度对话。

讲座伊始,潘老师以“台院记忆”为切入点,回顾了大学时期的实践经历。她感慨道,正是母校给于的成长空间,让她有了投身教育的勇气与底气。2018年,初登讲台仅两年的她,便以“新手教师”身份完成了从校园到职场、从学生到教育者的角色转变。面对职业初期的挑战,她始终秉持“高能量、有意思、最好玩”的教育信条:既是课堂上倾囊相授的师者,也是生活中与学生共情的朋友,用真诚与热情搭建起师生对话的桥梁。
作为初出茅庐的班主任,潘老师以“破界思维”重塑班级管理模式。她创立“学习实验室”,将家访场景从室内搬到操场跑道。这场“跑道上的家访”不仅被央视报道,更引发教育界对德育场景创新的思考。在德育实践中,她借鉴多元管理智慧,下移管理重心,构建起“常规管理+项目化实践”的双轨体系。从宋韵文化传承活动到“优化西湖无障碍设施”的德育项目,学生在“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的过程中,实现综合素养跃升。尤其是她独创的“理财式德育评价体系”机制,将评价标准转化为可视化的成长轨迹。这一设计既破解了传统评价的碎片化难题,又让学生在参与中深化对规则、责任与成就的认知。
面对“如何让语文课变得好玩?”的命题,潘老师以技术赋能与创新设计作答。她率先尝试平板教学,打造互动式智慧课堂;更以《方鸿渐的QQ》课例惊艳四座:通过为《围城》主角方鸿渐设计虚拟社交账号,引导学生从网络语境解读人物性格,在古今碰撞中激活文本生命力,这一设计成为“新课标下语文深度学习”的典范案例。

最后,潘老师寄语未来教师:“教育的‘不确定性’恰是专业成长的契机。当我们以敬畏之心深耕课堂,以创新之思突破边界,便能在变化中锚定教育的本质。”
此次讲座既是对教育实践的智慧提炼,更是对师范生职业使命的深情召唤。潘宁宁老师以亲身经历证明:唯有将个人成长融入时代浪潮,方能在教育的星空中点亮属于自己的光芒。